在医疗领域,手术与麻醉是拯救生命、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,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,手术和麻醉过程将面临诸多复杂且严峻的挑战,凝血功能障碍如同隐藏在暗处的“杀手”,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预后。
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止血、凝血机制出现异常,导致出血倾向增加的病理状态,其病因多样,可能源于先天性的遗传缺陷,如血友病等,患者自身的凝血因子缺乏,使得凝血过程难以正常启动;也可能是后天获得性因素,像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,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影响了凝血功能,严重创伤、感染、血液系统疾病等也会引发凝血功能障碍。
对于麻醉医生而言,准确识别凝血功能障碍至关重要,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、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精准的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,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血小板计数、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检测结果,能为麻醉医生提供关键线索,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,麻醉医生需要与外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紧密沟通,共同制定个性化的麻醉和手术方案。
在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,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出血风险,微小的血管穿刺、气管插管等操作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,麻醉医生需谨慎选择麻醉药物和技术,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,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凝血指标变化,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用药剂量。
手术过程中,凝血功能障碍更是给术者带来巨大挑战,手术创面的渗血、出血可能难以通过常规的止血方法控制,麻醉医生要协同手术团队,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凝血因子、血小板等血液制品,维持有效的凝血功能,优化手术操作流程,减少不必要的出血,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,降低出血风险。
术后,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仍需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,伤口出血、渗血的观察,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和量的评估等都不容忽视,麻醉医生要与护理团队密切配合,确保患者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。
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麻醉中的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但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、精准的评估与监测、合理的治疗与护理,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挑战,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,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添加新评论